林散之
林散之(1898.11.20-1989.12.6),名霖,又名以霖,字散之,號三癡、左耳、江上老人等,祖籍安徽和縣,生于江蘇省江浦縣烏江橋北江家坂村(現屬南京浦口區)。詩人、書畫家,尤擅草書 。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,其書法作品《中日友誼詩》被譽為“林散之第一草書”。
六歲入塾讀書識字,后因家庭變故,14歲離家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畫人像謀生,隨后,回到烏江隨鄉師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。
18歲又從清末進士含山張栗庵學古文詩辭,書法亦得其指授。林散之書法以唐楷、北碑筑基,而得力于帖學的修養。
他從《閣帖》學晉人書,并取法唐、宋、元、明諸名家手札,得其意韻,同時臨習漢隸名碑,數十年不輟,其書剛中見柔,兼有碑之骨、帖之韻,又滲透著漢隸樸拙之意。
他充分挖掘帖學中蘊藉典雅、曠達流暢的美學特征,并以自己對線條的獨特感受能力,融碑學的飄逸樸拙,勁健挺拔之長,形成自已神韻兼備,清逸靜雅的獨特書風。
林散之雖不以隸書聞名于世,他到了60歲左右開始學習草書,扎實的漢碑基礎,加之,此時他的書法進入成熟期,個性漸趨突出,點畫線條特別精到,碑與帖的磨合,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,清新脫俗。這印證他的隸書觀,也間接說明草書不從隸書出,終是俗格。
這里選錄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臨寫的漢代經典隸書碑刻《禮器碑》《乙瑛碑》和《張遷碑》的墨跡,彼時,林老還寂寂無名,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林老對漢碑的敬畏之情,六七十歲的老人,依然靜坐燈下,日日認真撫臨,臨作形神具備,令人景仰,今日供大家學習參考。
林散之臨《禮器碑》冊
林散之臨《乙瑛碑》
林散之臨《張遷碑》
此為林老一九六八年八月臨寫的張遷碑
林散之談隸書(選自《林散之筆談書法》)
隸書筆劃,如橫劃要直下,中間不能讓當,中間要下功夫。要留,壓得住,要駐,要翻得上來。不看兩頭看中間。
隸書要講氣,氣要鼓得足。一波三折,象刀切的。要用濃墨寫,迎合有情,要有盼顧。書法離不了情味?!T仲華談
隸字從方筆入手。
《華山碑》有人說是蔡邕所寫,溫潤。
寫漢隸不能寫樣子,要寫精神,學用筆。
不能以圓筆寫《張遷碑》?!稄堖w碑》為方筆?!c單人耘談
快,要剎得住。所以要學隸書,因為隸書筆筆留得住。
初學漢碑最好學《曹全》,結構很嚴謹,又緊、又松。
漢碑主要難在氣上,要貫氣,點畫之間要有呼應有盡有,要筆筆留。但不是抖出來的,方筆也要見圓。
漢隸寫得抖抖的,好摻假。
漢隸看其下筆處出鋒的地方,境界高,章法美。
《乙瑛碑》是從《禮器碑》出來的?!c莊希祖談
《禮器碑》瘦,方筆。原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,魯相韓勅造,無額,背列官吏名字,內容多讖緯,不可盡通。1965年,我苦練一年。
《禮器碑》翹腳(挑)細,頓挫用淡墨,難寫。
《衡方碑》肥,圓筆。
寫隸,從接讓處看呼應關系,燕尾要出乎自然。
鄧石如善寫《乙瑛碑》,功夫很深。此碑較《禮器碑》易學,不必同時學趙孟兆頁,可寫李北?!逗么笸醣?、《麓山寺碑》等。
有人說《華山碑》是蔡邕書,圓潤含蓄。
有人告訴我,他的孩子同時練習《張遷碑》與《禮器碑》,兩碑雖同為方碑,但個性有別,同時臨寫,兩敗俱傷,不能逆規律行事。
古人隸書,同一幅字上,兩個相同的字寫法各異,各字大小不一,因能入法度又出法度,寫來不拘謹?!读稚⒅虬衔募?/p>
懷素的《自敘帖》學二十年不一定寫得進去;進去了,再寫二十年不一定出得來。米芾也是駿快,也要處處能留??煲獎x得住。所以要學隸書,因為隸書筆筆留得住?!c莊希祖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