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(hū)鼎
西周中期青銅重器
清乾隆年間
時任陜西巡撫的著名學者畢沅
得此物于西安
并請幕僚錢坫鎪剔銅銹并作其釋文
嘉慶初年
畢沅因受“和珅貪腐案”牽連
而被查抄家產
?鼎從此不知所蹤
拓制精美、保存完好的?鼎拓片
被視為金文收藏的“龍頭”
江步青錄錢坫釋文 趙之琛舊藏
周曶鼎銘文拓本
高清大圖
▼
從藝術的角度評價,它(曶鼎)至少不比大盂鼎、毛公鼎稍遜,對于今天的學習借鑒來說,其價值也許要更大,尤其是它的樸厚自然與大氣磅礴的體勢與筆意。
一、樸厚自然的筆意?!稌鞫Α酚霉P多以平正筆勢出之,盡量不用或少用大盤曲或大彎轉筆線,因此呈現出簡約、直率、平易的用筆特點。另外筆線多以短、粗、肥、厚的之形意出之,因而又現飽滿充實、豐茂古拙意趣。我們目前所見的拓本銘文筆線粗短肥厚,但細究卻發現點畫字口邊緣線并不光潔,這就給我們的提供了筆墨表達的余地,如果簡單地以所見點畫之粗肥依樣寫出,則點畫一定是肥膩而缺少審美表現力的,當然也就遠離了所謂生辣蒼樸的遠古氣息,這或許就是一般書家很少取法《曶鼎》的原因。粗短線的表現方式,一般提倡用蒼渾毛澀的筆墨來表現,但又絕不同于枯筆??莨P的筆墨表現是枯,也就是沒墨的干澀狀態,假如大量使用枯筆,整體看去所有點畫干淡枯澀,若有若無,一片蒼茫,了無生機。而使用蒼毛辣筆時,主干部分雖然也干澀但不至于枯,仍為一個筆束,其字口邊緣則呈毛澀蒼莽狀態。這種筆墨形態優勢在于主干部分堅固硬實,去掉了濕潤的成分,只留干墨,尤如萬丈枯藤,千年崖柏。而其邊緣的毛澀蒼莽則表現為視覺的不確定狀態,為我們的視覺審美提供了想象空間,同時,視覺的審美外延也隨之擴大。
樸厚為審美基調的作品往往表現為用筆的不充分。西周中晚期好多作品往往將點畫拉長,賦予作品以曼妙的長調似的修飾意味,而這件作品的點畫一出手即收
二、作品從整體上看氣象宏大古拙雄偉,體勢大氣磅礴,從結字章法上看則茂密樸厚,且茂密中間亦有疏闊。
《曶鼎》380字,在青銅器銘文中可排前幾位,字數多則體量大,今天來看一件作品集中出現接近四百字的規模,且點畫線條粗厚濃重,因此整體托出時呈現巨大體量,氣象自然宏大。
作品富于濃郁古拙氣息。古拙
三、安然閑雅的意態。作品不事過多修飾,沒有長槍大戟式的縱橫捭闔,每一個點畫點到為止,每一個結構安然即可。這就是這件作品從基本筆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。因此給人的審美感受也是如此。
雅的本意是烏鴉,后假借指正確的、規范的,引申為高雅、文雅
版權聲明:以上圖文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侵權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