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誠作品評語:
此作正文較成功,篆法準確(這是篆書創作的根本),點畫舒展,行筆沉穩,較好地展現了吳熙載篆書的特點和風貌。在學習和運用吳氏篆書時,沒有過分夸大其飄逸流暢、便捷姿媚的特點,很難得。若作更高要求:
一、線條尚須錘煉,增強彈性、韌性及金石感。
二、要注意筆鋒的調整與轉換,做到用筆傳承轉換清晰,筆筆無礙,增強節奏感,少“盤繞”。
三、注意彰顯枯潤、虛實、疾徐的對比,以免板滯。落款的行書較差,建議選擇一種經典作為范本,加強練習。
姚強作品評語:
此作筆性很好,用筆大膽,富有激情。書法創作,有膽量、有激情,是遠遠不夠的,還要具備表現這種激情的語言、能力和手段。筆性好,尚需有扎實、過硬的基本功才行?!奥斆魅讼卤抗Ψ颉焙苤匾?。對于傳統、經典,要有敬畏之心?!耙姽P墨則起矜莊”,為學治藝,要有認真嚴謹的態度?!褒 ?、“鳴”、“兔”、“麀”、“麋”的寫法有誤,這種“粗心”和“不求甚解”,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,是要不得的。沒有“到位”的扎實基礎做前提,大談“味道”也枉然。
建議作者先不要急著“筆飛墨舞”,慢慢做到用筆到位、筆法講究、結體端莊,須知“真放在精微”。
郭士海作品評語:
此作印章略小,通篇的章法布局妥帖,落款與正文風格和諧統一,篆字結構均勻。但存在著筆力弱、線條軟、控筆差、書寫性不強的問題。即使是風格靜穆的“鐵線篆”,也應講究書寫性,而非“描畫”?!白型穸ā?,在外形“婉”轉中,內質筆勢也要暢“通”。有“筆勢”方能見生機。
建議作者從清人鄧石如、吳昌碩等大家入手,上追秦漢,先用加法,強其筋骨,使線條內容豐富起來。若想致力于“鐵線篆”的學習和研究,再用“減法”去刪繁就簡,自能“簡而不空”,書作自然就簡約、純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