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字】
在:古文字中大多假借發音相近的“才”字表示介詞“在”,如“(商亞古簋)”“
(西周早期大盂鼎)”“
(西周早期小臣□柄形器)”“
(春秋秦公簋)”“
(戰國新郪虎符)”等。不過,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由“才”和“王”構成的“在”字,用作人名。因為古文字“王”和“士”在造字時都取像于斧鉞之形,所以,到西周金文中“王”都被“士”取代,寫作“
(大盂鼎)”“
(大盂鼎)”“
(西周早期高卣)”“
(西周早期啟尊)”“
(西周早期作冊?卣)”“
(西周早期中鼎)”“
(西周中期燮簋)”等形。因此,學者以為,“在”字是在同音假借“才”字的基礎上,又追加聲符“士”而成的兩聲字。古文字學家季旭昇指出,“在”字在古文字中大多用作察、恤問等表示體察、慰問的意思,很少用作介詞“在”。需要說明的是,古文字“士”與“土”在形體上有時比較接近,“在”字有寫作“
(中鼎)”“
(西周早期中甗)”“
(西周晚期晉侯蘇鐘)”“
(春秋邾公孫班镈)”“
(戰國“品梠在
”印《古璽匯編》0305)”“
(戰國“事□千在”印《古璽匯編》1856)”等形的情況,這一寫法到王莾時期被寫作“
(西漢邾國故城遺址新莾銅方版銘文)”,“士”徹底被“土”取代,因此才有了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所說的“從土,才聲”的錯誤。
【在字常見字形】
資料來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【解字】
睫:甲骨文“睫”字學者過去多釋讀為“眢(yuān)”,認為是一個“從目,夗聲”的形聲字。這個字形在商代金文中也有出現,寫作“(商子辛?卣)”“
(商乃孫
罍)”“
(商亞眢父己鼎)”。根據古文字學家陳劍研究,這個字的左側半邊(即
)像眼睛旁邊的睫毛之形,應該是“睫”字的表意初文。在用法上,過去多主張用作地名、祭名,陳劍以為讀作“兼”,與“皆”“悉”等字意義相近。
此字后世不傳,傳抄戰國古文中有“(《汗簡》)”字,與西漢馬王堆帛書“
”字構形相類,應該是目前所見“睫”字較早的字形。但此字并非當時的正體字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就沒有收“睫”字。但《說文解字》中收有“?(jié)”字,并解釋說“目旁毛也”,與后世所說“睫”字義同。至遲到唐代,“睫”字正式取代“?”字成為正體字,但異體仍然大量存在,有形體錯訛的“
(武周閻基墓志)”“
(龍龕手鑒)”“
(龍龕手鑒)”,有更換形旁的“
(集韻)”,有更換聲旁的“
(集韻)”“
(龍龕手鑒)”“
(龍龕手鑒)”,還有形旁、聲旁均換的“
(集韻)”“
(集韻)”。
【睫字常見字形】
版權聲明:以上圖文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侵權聯系刪除